【家在三峡】守护长江的“不老歌者”

2024-10-01 09:45  

编前:从晨曦初照的江边,到夜幕降临的灯火,三峡人民的生活画卷在时光的长卷中徐徐铺开。每一次生活的跃迁,都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;每一份情感的积淀,都凝聚着对故土的深沉眷恋。岁月悠悠,三峡大坝在夷陵大地矗立成诗,不仅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,更深深镌刻于三峡人民的心田。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,灯火灿灿,红星闪耀。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、三峡大坝正式动工建设三十年之际,夷陵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专题报道《家在三峡》,走进三峡儿女的生活,感受他们对这片土地深切的爱意。

《家在三峡》第一期,一起来到太平溪镇,探寻“不老歌者”李文渊与长江三峡的精彩故事。
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长江,照耀在三峡坝区的大地上,太平溪镇韩家湾村一隅的橘园内,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正在修剪橘树,嘴里还哼着渔鼓调。他是韩家湾村村民李文渊,土生土长的太平溪人,是三峡坝区远近闻名的支客师和“长江卫士”。

伴着晨光,李文渊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家,第一时间拨通了村民的电话,“我昨晚新编了一首词,快来唱渔鼓调......”

不一会儿,院落里热闹了起来,村民们纷纷围坐在一起,歌声传遍四周。“大坝建在我家乡,各行发展变了样,水力发电是第一,重器担当中华强......”这样的场景,在韩家湾村已是常态,每当葫芦丝响起,便是村民们欢聚一堂、歌颂古今的时刻。

2016年,李文渊与几位村民成立三峡茶谷迎宾队,而后自学了葫芦丝、萨克斯等乐器,通过渔鼓调,将国家政策、乡村变化传唱到韩家湾村每个角落。“这些唱词都是李大哥写的,他是个文化人。”村民望西琼笑着调侃道。

写词这事,李文渊十分拿手。从参加工作开始,他便时常写打油诗记录生活,1999年参与三峡大坝建设、澳门回归、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、保护长江、美丽乡村......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都能在李文渊笔下找到,那些旧时光在泛黄的纸上闪闪发着光。

歌声渐歇,午饭过后,李文渊吆喝着要出去干活。眼见他一手拿火钳,一手拿袋子,匆匆朝着长江支流百岁溪走去。

原来,这就是李文渊口中的“干活”——清理河道垃圾。这些年来,不论春夏秋冬、不管农闲农忙,村民们总是能在江边、河道、沟渠看见李文渊的身影。曾有人问他,这么大年纪,不好好养老,何苦折腾呢?对此,李文渊总是笑着回道:“我们村守望三峡大坝,怀抱碧水青山,把垃圾清理干净,游客们来玩得舒服,虽说没报酬,但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。”

“做有意义的事”,李文渊这样说,也这样做。细数过往,历历在目。1995年,李文渊加入中国共产党;1999年,投身三峡大坝建设,脏活累活“冲锋在前”;2008年,加入汶川救灾志愿队,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;义务开展长江保护工作、免费宣讲国家政策、带领村民建设文明乡风......二十多年来,他总是任劳任怨。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李文渊的无私与大爱,源于他历经了过去的艰难岁月和他对三峡的情深厚谊。“1994年建坝前,道路还没通到村里,我们只能肩挑手扛步行回家,汛期还要担心洪涝灾害,那时候生活苦啊。”李文渊回忆起过去,感慨万千,“三峡大坝建成后,洪水控制住了、路也通了,村里还发展了民宿和餐饮店,大伙的日子越过越好。”

作为三峡坝区的百姓,李文渊参与了三峡大坝建设,也见证了家乡几十年的发展变迁,他深知幸福来之不易。“若不是无数的先辈勇往直前,哪有今天这么好的生活,虽然我年纪大了,但也应该有一份热发一份热、有一分光发一分光。”泪水浸润了李文渊的眼眶,“不忘本来、吸收外来、面向未来,这句话很重要。”

沿着百岁溪河岸,李文渊和村民们佝偻着身子捡拾岸边的垃圾,耳畔隐约还能听到歌声,唱着坝区人民守护长江的决心。“碧水悠悠情更浓,共守家园水长流,保护河流责任重,你我同心创辉煌......”

(记者:邱承娇 杨帆 望莹 通讯员:刘佳昕 魏月娥 责编:谭羽利 一审:望莹 二审:毛蔚 三审:袁平)

未经本中心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

分享
{"url":"https:\/\/img.cjyun.org.cn\/a\/10174\/202410\/d78485ac95384872d5312d5c441a2264.jpeg","id":"605438","ratio":"0.75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