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述地名故事,传承民间文化,弘扬夷陵精神。由夷陵区融媒体中心、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夷陵区文联倾力联办的“大老岭杯”【说古道今·地名传说】栏目,今天推出第二十五期《“寺”水流年》:
提及夷陵的“寺”字地名
蛟龙寺 香烟寺 牧童寺
大家耳熟能详
今天就来说说
历史长河中
“寺”水流年的故事
蛟龙寺
蛟龙寺,位于夷陵区下堡坪乡境内,过去曾设有蛟龙寺公社、蛟龙寺管理区、蛟龙寺大队,现为蛟龙寺村,是著名的茶叶基地。
蛟龙寺村。望作信 摄
关于蛟龙寺的名称,传说起源于元朝。蛟龙寺盆地的“人”字河边,建有一座高梁寺,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僧汇聚于此。高梁寺经不断翻修,规模宏大,殿宇俨然,四周古木参天,清静幽深。
传说高梁寺的和尚有九十九个,数年以后,来的来走的走,始终未满一百个。有一天,飞来一只灰黑色的百灵鸟不停地在寺内飞舞,叫个不休,和尚们侧耳细听,发现这只灰黑色的百灵鸟是在探问:“和尚有百个?”大家立即禀报给长老和尚,长老和尚出来对鸟儿答道:“还没有。”这只百灵鸟依旧在寺内啼叫不休,天天如此。时间长了,和尚们听得厌了,也懒得向长老和尚禀报了。
一天清晨,太阳刚刚从东边露出半边笑脸,这只灰黑色的百灵鸟又在枝头探问,长老和尚被百灵鸟叫醒,伸了个懒腰,打了个哈欠,信口答道:“有了百个。”百灵鸟听到回答后便飞走了。这时,天空陡然黑云密布,雷声隆隆,暴雨倾盆,东西二冲的洪水奔腾咆哮,两条蛟龙凭借水势出山,洪水冲走了高梁寺,将九十九个和尚全埋在地下。洪水退后,寺址前突起一个大圆包,后人称种子包。
蛟龙寺村。望作信 摄
到了清朝年间,这里风调雨顺,人丁兴旺。人们认为这种幸福吉祥与当年的高梁寺有关,便在种子包上建起了一座小寺,祭奠洪水中丧生的和尚们。因这里发洪水出现两条蛟龙,故寺名为蛟龙寺。蛟龙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蛟龙寺村。望作信 摄
如今的蛟龙寺村大力发展茶业,突出生态建村,村里处处彰显着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。民居白墙黛瓦、错落有致,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香烟寺
香烟寺,是龙泉镇的一个行政村名,因这里古时候建有一寺,气势巍峨,香火兴旺,故名香烟寺,时间长了,香烟寺便成了这一带的地名。
香烟寺村
古时的香烟寺位于今龙泉镇香烟寺村一组,地处柏临河左岸平坦地带,倚山面水。可惜的是只有遗址,没有寺了。2015年初,夷陵区文物管理所在龙泉镇进行抗战遗迹调查,听闻香烟寺村进行农田改造时,推土机在原香烟寺基址挖出一块体量较大且保存较完整、布满字迹的明代石碑,搁置在田畔。区文物管理所人员赶赴现场考察,经与香烟寺村委会沟通,将石碑连同在附近发现的另几块功德碑一起,运回文物管理所存放。
从香烟寺遗址发掘的碑刻可知,此碑是明万历二年岁次甲戌(1574年)冬月所立功德碑。正文是对香烟寺修缮的记述,大致意思是,龙泉东北珠宝山前有座香烟寺,距夷陵州治(宜昌城)约60里。1562年,有个陈鹤村任夷陵州判(古代官名,从七品),临时住进寺里,看到寺貌破败不堪,心中难过,问寺僧隆贤:“此寺位于夷陵至远安要冲,各种人员常来此游览住宿,如此破败,怎么接待官人呢?”寺僧说:“我们想修,但没人手啊!”陈州判与其争辩,认为不是人手不够,而是工作不到位,没有财力。陈州判回州讲述后,夷陵州守(州长)黄先生带头捐赠自己的俸禄,传命寺僧隆贤募捐修理。有个乡绅吴进道担任监理,他首捐百两银子,各界人士积极捐赠,老百姓有钱的出钱,有力的出力。经过 7年努力,于1564年12月16日修好观音殿、天王殿、钟鼓楼、左右廊房及诸佛之像,香烟寺金碧辉煌,面貌焕然一新。
据考证,香烟寺最早应该是建于元延祐(1314—1320)年间,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。香烟寺的重修,有幸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。关于香烟寺,清同治三年《东湖县志》中亦有记载:“香烟寺,在龙泉铺,路当东湖、远安孔道。相传元延祐年间建,明嘉靖壬戊僧隆贤及邑人吴进道重修。邑境寺观,壮丽幽雅,无逾此者。”民国时期《宜昌县志初稿》沿引上述内容,并补充了“寺基地一亩,山地四亩,房屋六间,基地二亩,田五十六亩”的记载。
据香烟寺老人讲,1942年夏秋之际,驻扎在鸦鹊岭凤凰观的日军小队到香烟寺抓捕中国士兵扑空,当即泼洒汽油,用竹扫帚点燃门窗、屋檐,香烟寺连同周边数家村民房屋顷刻间化为焦土。
龙泉换流站
如今的香烟寺村紧邻三峡龙泉湖风景区,三峡电能外送第一座枢纽站——龙泉换流站和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、输送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背靠背宜昌换流站都落点在该村。村里的柑橘、草坪、花卉苗木及中药材等产业蓬勃发展,形成“桔苗花园、美丽庭院、生态乐园”的美好画卷。先后获得“省级生态村”“湖北省宜居村庄”“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”等荣誉称号。
牧童寺
鸦鹊岭镇有个牧童村,牧童村之名源于这里古时候建有牧童寺。关于牧童寺的故事,在当地流传甚广。
牧童村居
话说很久以前,有两个放牛娃正在鸦鹊岭梅山一条山岗放牛,突然听到“轰隆”一声响,三个铁佛掉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。放牛娃们不认识佛像,只觉得蛮好玩,就将佛像扶正,垒在了梅山半山腰的一个土坝上,俯下身子对佛像拜了三拜,又放牛去了。
话说三个从天而降的铁佛原是南海观音奉玉帝之命,要将一尊铁塔放置在黄龙寺。观音脚踏祥云,手托铁塔,朝黄龙寺方向奔去,哪晓得黄龙寺地头太轻,观音路过时,只注意保护铁塔,不慎掉下了三尊铁铸佛像在半山腰,正好被两个放牛娃发现。
当天晚上,梅山脚下杨家湾一老人刚躺在床上睡觉,梦见两个放牛娃骑在牛背上,围绕佛像悠闲地吹着竹笛,那笛声清脆悦耳,引人入胜。老人正看得出神,忽然,放牛娃化作一缕青烟,消失在无垠的天际。老人醒来,思忖着这个梦,
觉得稀奇古怪。他披衣起床,把做的梦告诉老乡。人们奔走相告,一传十,十传百,“放牛娃绕佛吹笛”的故事不胫而走。从那时起,人们便把这里称为“牧童绕佛”。后来,人们感到有点不顺口,求其简单,便把“绕佛”二字去掉,只称“牧童”。
又不知过了多少年,居住在牧童的杨氏家族视佛为福,在梅山修建了一座寺庙,因两个放牛娃和铁佛像的传说,便起名牧童寺。到了明朝弘治年间,牧童寺遭到了白蚁的损害。大家商量,决定将牧童寺拆掉重建。新牧童寺在原来庙址上提高了五十多米,中心正对半山腰中“垒佛”之处,顺山而建,坐南朝北,大门上方有“牧童寺”三个大字。正对大门处有数十级台阶,把寺庙衬托得格外高大雄伟。后因历史原因,牧童寺被拆除,但是“牧童”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如今的牧童村粮油和柑桔产业长足发展,美丽乡村和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可喜成效,人们安居乐业,日子幸福美满。
(来源:夷陵发布 文案:高秉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