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冬60年来最冷?结节不切除会癌变?就问你信不信

2020-11-13 09:54  

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复方板蓝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,发现结节不立即切除会癌变,今年冬天60年来最冷……当通过街谈巷议、社交网络接触到这些似是而非的传言,你会信吗?至少评论君差点信以为真了。

不久前,北京市科协等机构发布10月“科学”流言榜,逐一回应上述谣言。原来,复方板蓝根的疗效还要经过临床试验,良性结节占比达90%以上且一般不需要处理,而10月飞雪更属正常。近年来,类似榜单每次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关注,既说明公众渴望得到权威的科普知识,也映照着现实中一些“科学”流言传播较广、迷惑性较强。

(图源网络)

移动互联时代,信息触手可及,传播速度加快。在这种背景下,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靠谱、难以产生影响的“科学”流言,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,很可能引发难以意料的后果。例如,网络曾经谣传的“蛆橘事件”“打针西瓜”,导致一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滞销;有的“致癌提醒”“民间偏方”,让一些老年人误入养生歧途。俗话说,造谣张张嘴,辟谣跑断腿。面对层出不穷、不断变换花样的流言,及时精准的辟谣十分必要。与此同时,如何主动出击、更有效抵御“科学”流言,也成为当代科普工作亟待破解的课题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“科学”流言是变了形、走了样的“科普”。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时常出现,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权威声音缺位。的确,公众对与自身相关的卫生健康、食品安全、气候环境等信息比较敏感,一旦遇到困惑,如果没有及时、权威的信息,不少人会“宁可信其有”。有的人出于关心把不实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,无形中助推了流言的传播。

在一些领域,科普供给与人们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。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,传统科普在内容选择、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。就此而言,转变科普理念,多从公众需求出发,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,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。例如,气象部门在预告天气信息之外,时常解答老百姓冷暖关切,才能赢得好评与认可。

提高对“科学”流言的免疫力,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。许多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,虽然不时夹杂着专业术语,甚至煞有介事地引用科学期刊,但只要稍加思考判断,并不难发现其破绽。比如,一些网文喜欢用“绝对”“最”“百分百”等字眼,论证也往往似是而非;搞移花接木之术,把一些尚无定论的意见作为“知识”传播。这些,都违背了基本的科学逻辑、表达规范。据调查,近年来,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比例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,但科学精神培育相对缓慢。提高科普质量,既介绍具体知识,又传播科学思维,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“水位”,全社会抵御“科学”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。

(图源网络)

“科学”流言的传播,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,难以完全禁绝。面向未来,科普工作任重道远,仍须久久为功。大力发展科普产业,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,有助于凝聚合力、弥补传统机构力量的不足,快速响应公众科普期待,更好满足不同层次、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科普需求。

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不少专业人士在自媒体平台及时答疑释惑,对于帮助大家理性认识病毒、科学防疫发挥了积极作用。当科普渠道日益多元、科普产品更趋丰富,我们就能筑起更为立体的抵御“科学”流言的屏障。

这正是:抵挡谣言,科学当先;普及入心,方能久传。

来源:人民日报评论

责编:谭羽利

审核:高秉龙

未经本中心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

分享

相关阅读

{"url":"https:\/\/img.cjyun.org.cn\/a\/10174\/202011\/73b6e12de7f3d1385a34e02823075d48.jpeg","id":"429992"}